常見問題


  • 喪禮知識
    若有準備鮮花,水瓶內可加入少許醋,以延緩鮮花凋謝時間。 水果避免浪費可不用每天換新:請準備可耐久放之水果;佛祖使用過後的水果可祭拜亡靈,亡靈使用過後的 水果可供來賓食用。 香火不可斷,通常香都用環香,香火有世代相傳、子孫綿延之意。 守靈期間,提醒您也要小心身體,深夜露重則應添加衣物,並應防止蚊蟲咬傷。 發訃文時需將收件者寫上,切記不可寫『收』、或『啟』。若要親自送,送至門外請人出來收即可,不可 以送進家中。 告別式結束護送棺木至火葬場後若要返主、可另請公司派車及一名師父接牌位回家中安位。(若當天無法進 塔,請家屬自行回家休息,於進塔當天再接靈骨到塔區安奉) .....
  • 家中治喪注意事項
    一、遮神: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,一旦氣絕,要沐浴、更衣等,若遺體放置家中,家中的神明、天公爐或神 主牌位,必須先以紅紙或貼有紅紙的米籬遮蓋, 以示尊敬;若遺體在殯儀館,則不需遮神。 二、居喪/示喪: 居喪: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,稱為「居喪」。死者之遺族須脫冠履,披髮跣足,婦人則脫去身上裝飾 品,脫下彩色衣服。男子不穿皮鞋,不著華服。男女各依其輕重,穿孝服,戴麻冠。 居喪之孝子禁理髮。夫妻不能同房。禁晤賓友、赴宴、參詣寺廟等。此類居喪之俗,尤以殮葬以前 為嚴格,以後直至「除靈」仍遵守之,以昭孝道。 示喪:在自宅門前貼上白紙:男者逝世為(嚴制)、女者為(慈制),若家中老 .....
  • 初終需要注意事項
    病人自知將終,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「正終」之所,因此病人危急之前,子孫應 先將大廳打掃乾淨,準備舖放水 舖,俗稱「拼廳」。 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(六尺長三尺寬左右)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,勿緊靠牆壁,男移龍 方(進門之右方),女移虎方 (進門之左方),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,男左女右, 頭裡腳外。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「壽衣」,當病人危急之前,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。今 人大多於未斷氣即為死者穿上壽 衣,少數地區仍循古禮於沐浴後行之。台灣地區 之習俗,壽衣算層而不算件(即上衣有裡子即兩層),上衣通是六 件七層,褲子 二件至三件,白襪黑布鞋。 .....
  • 家屬應準備之項目
    半身照片一張(15 吋遺像用)。 往生者生前穿過之衣服一套。 往生者生前穿過之拖鞋或布鞋一雙。 盥洗用品:臉盆、漱口杯、毛巾、牙刷、牙膏、香皂或沐浴乳一組。 白飯一碗、鴨蛋一顆(腳尾飯用)。 準備鋁盆一個(燒腳尾錢用)。 申請人身分證影本一份、死亡證明書正本一份(辦火化用)。 .....
  • 作七
    死後,每七日需請僧道來作法,一般以死後第七日(第六日日落之後即為頭七)稱為「頭七」,第 十四日稱「二七」等。「作七」大多需要連續七次,第七次「作七」稱為「滿七」或「尾七」。不 過今日則會因出殯日期而對「作七」有所增減。閩南古俗在「尾七」(「第四十九日」)之後,每 一旬(十日)舉行法事一次,稱「作旬」,即「第五十九日」、「第六十九日」、「第七十九 日」、「第八十九日」、「第九十九日」,連作五次,「第九十九日」稱為「尾旬」,次日作「百 日」(「尾旬」與「百日」亦可合併)。而清治臺灣起,臺灣則作法事至「尾七」即止,而不「作 旬」,直接作百日,臺灣本省漢族則直接稱「作七」為「作旬」。 【頭七 一 .....
  • 帶孝
    服喪之孝服如下: 麻:麻布,子女、兒媳、長孫用之。 苧:苧布,孫、甥、姪用之。 淺:淺布,曾孫及其同輩用之。 黃:黃布,玄孫及其同輩用之。 紅:紅布,直系玄孫之兒子用之。 喪事用紅係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孫,含 有引為榮譽之意。 白:白布,與死者同輩及外親用之。 略式者僅以白布附於衣上,正式者 穿白長衫戴白帽。 孝帽,大人戴「草箍」(喪布圈以蒿繩者), 兒孩帶「荖包」(喪布疊摺帽狀者)。 孝鞋,男用草鞋,女於布鞋上縫喪布。 帶孝,由於孝之輕重,男分白藍青黃四色,用絨線摺縫小球佩之。男佩左腕,女結頭髮。待至「除 靈」後依次換其顏色,則由「粗孝」換 .....
  • 入殮
    將遺體放入棺木中,不過並未蓋棺。並有「辭生」的作法,準備十二道菜,六葷六素(佛教徒就全 素),要長子或長孫假裝夾菜給死者喫,由僧道(或風水師、或顯貴人士)在旁念誦吉祥話,諸 如:「食五穀,給你子孫享福祿」、「食貢丸,給你子孫出狀元」、「食豆乾,給你子孫做大 官」、「食芹菜,給你子孫真勤快」、「食甜豆,給你子孫有夠老」、「食豬肉,給你子孫田園千 萬甲」等。吉祥話並不固定,可配合菜餚隨機更改。 .....
  • 開魂路
    死亡後,請僧道製「引魂幡」,多半以三五尺長之黃白色布,上書符咒及死者姓名字號、籍貫、生 日、忌日之類字樣,懸於竹枝。作為引領死者靈魂的標誌。做好之後,即可在三寶如來、西方三聖 或三清道祖、救苦天尊等神佛前誦經引領死者靈魂,一般以長子捧神主牌與香爐,長孫拿引魂幡, 兩人亦可互換,即擔幡買水。 .....
  • 報外祖
    母死,報訃於外祖稱「報外祖」。其時因隨帶白布赴之,或稱「報白」。外祖至喪家,子女跪下迎 接,稱「接外祖」。此時,外祖對於親生女兒之死因查明詳備,偶或認為子女疏忽,即加咎責罵, 毫不容赦,足見外祖對喪家權限極大。外祖未往喪家,可由其餘外戚代替其事。 母死,接其生家母舅母妗,稱「接外家」或稱「接外客」。是時,喪家門前排桌,其桌裙反面結 之,桌上雖置燭台香爐,卻不燃之,孝男等跪哭而接。奔喪外家則掀開桌裙一角於桌上,而入喪 家。待外家入喪家後,方可入殮。 .....
  • 哭路頭
    未能會得死者最後一面的晚輩,得知親人死訊,在離家一段距離時,大聲舉哀,痛哭跪爬直到家 中,俗稱「哭路頭」。(有些地方僅限於女兒) .....

聯絡我們